味道起初来源于舌尖,那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和喉头上的三寸之间发生的一次精彩碰撞。中国人向来是活在舌尖上的,这一点从全国数不清的菜系、菜品中不难看出。但是,对味道的感知,不仅生发于味蕾,更生发于人心。
人类最先从舌头上得出的味道就是甜,同世界各国一样,汉语也用甜来表达幸福、美好的含义。这些甜滋滋的味道,不仅是机体感受到葡萄糖时的剧烈兴奋,更是在那些压力和恼事底下对人类精神的巨大安慰。没有哪一个孩童不爱糖果,因为剥开五颜六色的糖衣后,裸露出的是人类从小就根植于心灵的对幸福美好的向往。这时的糖就不仅仅有甜的味道,还包含超出甜的更多意蕴。
从舌尖飞跃到舌根,那是人类得知味苦的地方。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,所以在我们的记忆碎片中永远有抹不去的关于苦的记忆。中国人懂得苦,也会吃苦。说起这一点很容易让人想到茶叶、苦瓜和陈皮等,这是中国人的菜谱中寻常易见之物。我本人就是“爱吃苦”的,我爱午后泡在阳光中的那一杯苦菊,我爱那一碟青翠的苦瓜,我喜爱那种自苦回甘的过程。这是苦的味道,更是中国人对于世道人心的一个实际体会。
尝完甜和苦,我想让舌头先休息一会儿,说说不用舌头亦能感知的味道淡。我不好说这是否可以定义为一种味道,姑且就算做是吧。吃惯了飞禽走兽,中国人仍不失智慧地保留着内心对“淡”的体会。没有平平淡淡凄凄惨惨的过往,又怎能体会到世道的五味杂陈?就算是当今这物质极度富足的时代,我们仍然丢不下“淡”,这是造物主为我们留下的味觉的底线,品味好平淡,方能品味好生活。
人类要感谢造物主让我们品得出、读得懂味道,味蕾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千世界的多姿多味,而舌尖三寸也为我们容纳了一个完整的世界。面对这些早已被先哲古贤们定义好了的味道,我认为那些味道背后的故事才是值得玩味的。玩转于从这种食材到那种食材之间,中国人骄傲地将食材做成了美食;而玩转于从这种味道到那种味道之间,中国人又将神奇的味道升华到了精神层面的高度。
味道人人都可感知,可这味道并非人人都能体会。我们玩味,我们玩懂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