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1
不少朋友爱说,家里就不是讲理的地方。也有朋友明说,自己奋斗就是要让子女及身边的人,都能过得好一些。这些话里含有满满的亲情关爱,还透出一份男人的担当,我听下来是感动的尊重的。
父母关爱儿女乃天经地义。不过,我也还是有点疑虑,对子女有太多出于情感的呵护和帮助,会不会弱化了基于理性的指导和要求?父母应该更有责任义务,以自己的生活经验、常识理性,尽可能帮助儿女走好人生的路。
徐小平先生在《我的儿子想当厨师》一文中,写满了爱子之殷、从善如流。我在赞叹之余,不禁也生出了一些联想:文中的儿子才十三岁,“想当厨师”也只涉及课外教育的业余爱好,前因不算复杂,后果并不严重。问题在于,等到这儿子长大成人了,面对一些事关人生走向的重大选项,父母是不是还能够、还应当完全“尊重孩子的选择”?
这里不妨演绎一下:
徐公子成年以后,学业不大理想。工作几年,总是高不成低不就,始终没有稳定下来。其间几番尝试创业,都是浅尝辄止、无功而返。于是,儿子又向家里要求:请父亲再投点资,为自己开一间上点档次的餐厅。
儿子的态度十分诚恳:过去虽然没有学好厨艺,但热情一直都在。要是能开个餐馆,不光有益于提高厨艺,还能学习管理厨师、经营餐馆,这也正是自己多年来的人生梦想!
这个要求,实际上是从学专业,升级到了做项目,从兴趣喜好,跳转到了工作及生活安排。这就是说,以前没有打好工,那就不打了,直接改成做老板。也可以说,徐公子不是要凭自我的能力努力,而是想靠父亲的财力实力,实现生活档次、身份层级的提升。
徐公子果真如是选择,徐先生以加拿大的眼光,不知会怎样看,会不会继续给予尊重和支持?要依我看,必须是无法接受:打工学不会,干脆当老板——世界上哪来的这种道理?
02
这类父子纠结的实景演出,俺在朋友圈没少近距离地观赏,且看出了一则心得:每个人都难免受制于、或者受益于自我的理性藩篱。
年轻人有志于创业,是值得肯定的好事。但创业比起打工,难度要大得多。做项目不仅需要投资,更要能长期坚守,不可试试看、不行再换。
徐公子想要开餐馆,恐怕只是急于改变生活的想当然。一个项目,如果不经过调研策划,说不出技术含量、商业模式方面的亮点,谈不上管理团队、人脉关系方面的优势。要是贸然实施下去,大概率将血本无归。而且后续的亏损,更可能成为一个无底洞。这样的后果,这种经济损失、精神折磨的双重打击,徐公子接得住么?
唱戏需要舞台,但只搭个台并不够。演出能不能成功、够不够精彩,最终还是取决于表演者自己。这种自身的努力实力,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或弥补。反之,表演者经过修炼,有一天火候到了真有戏了,也该不难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。
作为创业者,从业经历、专业训练和知识储备,都还可以学习积累。无解的是,这位先生如果缺乏亲力亲为、踏实肯干、持之以恒的决心与行动,指望着碰运气、靠别人,习惯于好高骛远、眼高手低、怨天尤人……那么他的成功梦,永远都只能是空中楼阁。
徐公子如果类似这种状况,当务之急只有一件事,那就是改变自我。我看,徐先生这时就不宜“尊重孩子的选择”,就不如省下这笔开餐馆的钱,按照投资的安全与效率原则,去选择更合适的项目。就该让这儿子先做孙子——放下急于求成的创业冲动、不切实际的成功幻想。当然,也可以让这孙子追随投资的流向,去摔打磨砺,经历一番增长见识、积累经验、培养素质的过程。
年轻人经过历练,然后再追逐梦想,应该并不晚,而且更可行。
03
父母有很多责任,都是不容回避的。为了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,我们要竭尽所能。在一个人情社会,帮助儿女争取工作的基础平台,我们也责无旁贷。儿女如果遭遇到无力摆平的意外事件,父母更应当挺身而出。
儿女刚踏入社会,人生的路还长。这时候要紧的,就不该是眼下过得好些,不能是急于出人头地,而是要选对方向,踏实、持续地走下去。如果不经过社会历练,不学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,怎么可能走好未来的路?
我从不讳言:父母应该照顾儿女的生活需求,但不能照顾不吃苦就成富人的奢望。父母可以支持儿女的事业追求,但不能支持不努力就当老板的梦想。
我也曾坚持:儿女的财产职位之类,不能坐享其成,多少都要自身参与努力。若要父母资助买车购房,儿女的努力方式,可以是其职位或收入,进步到某种程度。若要父母支持自主创业,儿女起码要拿得出靠谱的、不是跟风随大流的项目:比如在学习与工作中,基于对行业专业的了解,而发现的商机。或者找到了熟悉某类项目、有德有才的合作伙伴。
父母不能干预儿女的自主选择。然而要做合格的父母,要尽长辈的责任,对于儿女生活中的大事,也就应该无保留地提供知识与经验,表明看法与意见。当然,听与不听,那是儿女的权力。父母如果不同意,底线是不鼓励不支持。
成天守着一堆“原则”,少不了就要说不。儿女即使不理解、有怨愤,我依然相信:这样做有益于儿女的人生,合情合理,问心无愧。
可是换个角度,转念想想,也会别有一番滋味上心头:自己莫非真是理性有余、情感不足?老子与儿子,亲情总还是第一位吧!
有时独坐静想,也会心底发酸:自己这样固执己见,会不会缺乏了改善儿子生活状态的实质性帮助?缺少了父亲为儿子着想的设身处地?缺失了亲情之间最可贵的温情关爱?自己这种冷静理性,是不是已近于冷酷无情?
04
家里不是讲理的地方!这个说法流传甚广、拥泵众多。我却感觉至少还要补充一句:家里也不能完全不讲理。
我们处理亲情关系,确实没必要斤斤计较、钻牛角尖。对于清官难断的家务事,又何苦非要说出个子丑寅卯、分出个家长里短?退一步海阔天空嘛!然而,是不是只要回到家里,对人对事立马就换一套标准——可以不辨是非美丑,甚至不管应不应该、合不合适?
家庭教育对人有终身影响。子女犯规出错,家长就不能不讲理。如果孩子只是过失性错误,还可以不深究。如果事关孩子的习惯性情、人品德行,就必须“不因恶小而‘纵’之”,只能及时说不、坚决制止。
传统文化强调“子不教、父之过”,居然流传下来“养子不教如养驴”这等粗俗的古训。我们老家说人“缺家教”“家教不好”,那是充满鄙夷不屑地骂人话。不少家庭的悲剧,正是将子女养成了“废物”,甚至惯成了“祸害”。
所谓男人的贵族精神,女人之大家闺秀、小家碧玉,包括生活中或高贵、或猥琐的各色人等,都不可能与家风、家教撇清干系。但凡说得过去的家教,总不能过于娇惯放任,总该要求儿女们起码还能明白事理、有点文化教养吧?
每个人都存在由亲及疏、层层展开的人际关系。虽然远近亲疏、情感含量天差地别。但是人伦常理,仍然是相通相同的。我们无论对于家人和亲朋好友,还是对于同事、熟人或其他人,都要遵守同样的伦理规则。比如礼仪廉耻,重诺守信有底线。又如尊老爱幼,行有不得、反求诸己……
古希腊智者将人定义为“理性的动物”。当今滚滚而来的大批缺脑巨婴、人形生物,广为流传的各种反智、反文明之谎言歪理邪说……都说明这个社会十分稀缺、亟待重建的,正是人兽之间区别所在的理性。人们无论保守还是抗拒某些东西,都需要以常识与逻辑,为自己筑一道理性的藩篱。
05
我近年意识到,执着于讲理认理,遇事总爱想清楚说清楚,实属自己长期的习惯或曰毛病,这至少对家庭和睦不是什么正能量。俺也不是没有反思、不是无意作些调整改变。只是俺这觉悟提高不够快,至今没太搞懂:到底改成哪样为好?
李嘉诚等一众富豪,都曾让儿女在留学期间,去打工赚生活费。这不能是因为他们家差钱吧?据说在自然界,老鹰为了让小鹰尽快学会飞翔,甚至会残忍地将小鹰推下悬崖。
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们,都将遗产不留子女而裸捐社会。港商余彭年,也将40亿身家,全数捐给了慈善机构,并公开告诉记者:“儿孙要是有办法的话,你不留钱给他,他依然有办法;要是他没有办法,你留钱给他反而害了他。”
富豪们这样做,能够说是对子女缺少爱心、对家庭不负责任么?这里折射出的,显然是一种思维理性,一种价值观人生观。
当然,每个人都有权按照自身的逻辑选择生活。大千世界各色人等,不可能都有条件、有必要去学超级富豪。然而,明白这个世界还有自己做不到、却又值得高看的方位,对于现代人也不算多余吧?
父母关爱儿女,肯定需要兼顾情感与理性。其难点在于:怎样把握好情与理之间的“度”。究竟是情感为上,还是理性优先,才会更加有益于儿女的人生?我们每个人,大概也只能根据各自的知识阅历、现实处境,作出不同的理解,以及“自以为是”的选择。
我认同“再富也要穷孩子”的观念。亲子关爱,肯定不该是溺爱,不能爱成了理性缺位。作为父母,帮助儿女走好人生的路,相对于抚养子女的义务,当属层级更高的责任,也正是一种大爱。
后记:
这组关于亲情的文字,来源于2012年的家书。当年曾以《现实很无奈,亲情太纠结》为题,贴在凯迪、天涯等网站。后来想想,还是整理一下。
年轻时放不下人生意义、事业追求之类,对家庭儿女不能说没有亏欠。尽管至今依旧认为,人生总该折腾点什么。然而随着年龄增长,家人在心中的分量益重,有时不禁也会默诵陶渊明的句子:实迷途其“已”远,觉今是而昨非……
本文出自一个父亲的视角、眼光及看法,大概难免偏差以至偏执。欢迎交流探讨。
原作:2012-4-12 修定:2019-8-17